关闭

网络安全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网络安全 > 正文

关于规范 “自媒体” 医疗科普行为的提示

发布日期:2025.08.04来源: 作者:

近期,中国网信网联合多部门发布《关于规范 “自媒体” 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》,针对当前 “自媒体” 医疗科普信息良莠不齐、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等问题,明确了账号资质认证、信息来源标注、行为规范等核心要求。我校作为中医药类高校,师生对医疗、养生、中医药科普信息需求较高,为避免大家受虚假医疗科普误导,保障健康权益与信息安全,贵州中医药大学现代信息中心结合学校实际,现就规范 “自媒体” 医疗科普行为相关事项提示如下:

一、明确 “自媒体” 医疗科普核心规范,认清信息 “可信度”

根据通知要求,“自媒体” 发布医疗科普需满足多项资质与行为要求,师生在获取相关信息时,可通过以下要点判断可信度:

(1)查资质:关注医疗科普 “自媒体” 账号主页是否显著展示资质信息 —— 如医师(中西医)需标注医师资格证、执业证及所在医院科室,护士需标注护士执业证,中医药研发或教学人员需标注所在院校 / 机构部门及在职证明等;无上述资质标注的账号,其发布的 “专业医疗科普”(如疾病诊断、用药指导、治疗方案等)需高度警惕。

(2)看来源:专业医疗科普内容(如转载医学指南、引用临床数据、AI 生成医疗知识等)需清晰标注信息来源(如 “引自《中国中医药报》”“来源 XX 医院临床研究”),未标注来源、编造 “健康故事”“个人经验分享” 却涉及疾病治疗建议的内容,切勿轻信。

(3)辨广告:若科普内容(尤其养生、慢性病调理类)中变相植入医疗、药品、保健品链接,或同一页面出现商家联系方式、购物入口,即使以 “健康知识” 为幌子,也可能是违规广告,避免盲目购买相关产品。

二、结合校园场景,做好医疗科普 “筛选与传播”

针对我校师生使用医疗科普信息的常见场景,信息中心特别提醒:

(1)学习科研类科普:优先选权威渠道

师生在开展中医药教学、科研(如整理民间药方、研究慢性病调理)时,如需参考 “自媒体” 医疗科普,优先选择经我校附属医院(如第一附属医院、第二附属医院)官方账号、国家级中医药平台(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官网)认证的 “自媒体”,避免引用无资质账号发布的 “偏方”“经验疗法”,确保科研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。

(2)个人健康咨询:拒绝 “自媒体诊疗”

若出现身体不适(如失眠、脾胃虚弱等),切勿依赖 “自媒体” 账号的 “在线诊断”“用药建议”,更不能因相信 “养生科普” 而拒绝就医;应通过学校校医院、附属医院或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结合中西医专业诊断接受治疗,防范因虚假科普延误病情。

(3)校园账号传播:严守规范底线

我校师生运营的 “自媒体” 账号(如班级科普号、中医药兴趣账号),若需发布专业医疗科普(如中药药性解读、针灸保健知识等),需先完成个人资质认证(如学生提供医学院校在读证明、教师提供医师执业证 / 教师资格证),并按要求标注信息来源;严禁无资质账号发布 “疾病治疗”“用药指导” 等专业内容,或变相推广中医药保健品。

三、违规科普处置:发现问题及时反馈

若师生在使用 “自媒体” 过程中,发现以下违规医疗科普行为,可向学校信息中心或相关部门反馈:

(1)无资质账号发布中医药治疗建议、虚假 “偏方”,或冒用我校附属医院医师名义开展科普;

(2)科普内容涉及色情擦边(如借 “两性健康” 传播低俗信息)、编造 “网红中医” 噱头蹭流量;

(2)诱导师生购买未经国家批准的中医药保健品、医疗器械。

反馈方式:

我校将持续关注 “自媒体” 医疗科普规范动态,联合校医院、医学院等部门,通过校园官网、“贵中医信息化” 公众号等渠道,推送权威中医药科普内容(如 “节气养生指南”“常见中药使用误区”),帮助师生获取科学、安全的医疗健康知识。让我们共同抵制虚假医疗科普,守护校园健康信息环境!